icon-search

苗圖紙計畫.png

延續超不精準地圖動能,將苗栗的故事、地理用圖片和刊物方式呈現,希望可以描繪在地樣貌,做成苗栗的圖紙,因此計畫就叫做「苗圖紙計畫」。預計產出物有地圖套件、在地刊物兩刊。
loog設計有正方形、圓形、三角形,如同在地有多樣的組成,還偷偷藏了定位用的十字標記和指南針,你有發現嗎?

由於共發尚不是專業文史團隊,也希望在此過程中能將蒐集資料再次加值,因此將工作歷程紀錄如下,歡迎大家與我們互動、討論。

快捷標籤(依時間序排列)
文史訪談-東海咖啡徐永銓
在地刊物彙編-山海集KIWI
學者觀點-林本炫教授
青年訪談-老家生活陳鵬文
線上講座-在地偏好工作室
線上講座-坪林故事採集團隊
編輯群的話
特色說明與導讀

最後更新日期:2021.10.20




工作摘記-1,文史訪談-東海咖啡徐永銓
徐哥提到,就鮮少被提及的歷史記憶來說,客家義民背後所代表的閩客、海豐/四縣族群互動就很值得探討,後來的苗栗與劉闊才、寒夜三部曲、栗社都非常值得探討,部分歷史現場仍存在於苗栗市街區上,若沒有特別介紹就只是一般老房舍。或是都市規劃,以往苗栗街頭尾各一個警察局,和當地市場關聯就可以有很多探討。有些則逐漸消失被改建,例如僑育國小原本校門寫「僑育國民學校」、苗栗農工舊校舍等,現在都看不到了,非常可惜。
當今也還有很多優質、特殊貢獻的品牌也鮮少被注意與苗栗的關聯,例如三久行、苗林行等等。苗栗高商、苗栗農工、聯合大學設校宗旨,與苗栗與全國產業發展,在時代變遷下漸漸沒有人討論。
除了人文情懷,苗栗位居淺山地區,曾經有看過山羌進入排水圳溝,圳溝內植物生態也非常豐富,例如眼子菜、水蘊草跟水蘭等 。沿著復興路行走時,夏季會看到農人種植蓮花採蓮藕,秋冬會看到種植芋頭,可以看見不同時令風光。
自己以往成長在頭屋地區,當時要是進到苗栗市就是件大事,若是到苗栗市場採買,更是非常重要、寬裕的象徵,於此苗栗市與周遭城鎮關係更可見一班,這都是網路扁平化世代較難感受的情懷。

工作摘記-2,在地刊物彙編-山海集KIWI
在編輯刊物時,必須考慮閱讀者年紀設定,較能快速設定刊物調性、設計樣式等等。接著,以編輯者自以生活周遭題材開始彙編,不僅能更深度挖掘,也較能以有感的方式向外分享,進而延伸、轉化為有趣的呈現方式。最後,是否有考慮搭配實體活動運用,這也會使得刊物編輯時有不一樣考量。
在編採刊物過程中,有時候自己所看到的事物,別人不一定會看到,因此認真梳理、轉化,或許就能有一小部分的讀者。

工作摘記-3,學者觀點-林本炫教授
數位時代下地圖繪製必須走出新趣味,例如搭配Google Guide,可以將影片、照片上傳,使用者到達實際地點時,可以在沒有導覽員的輔助也能認識文史,甚至以系列企劃進行編排,融入故事情節、闖關等等,創造更多附加價值。
地圖編輯時,可以思考使用者體驗,例如有人說晚上苗栗不知道去哪裡?那有沒有可能在平面設計時,加入日夜變化的圖示;有人想要知道在地老屋活化,那有沒有可能編寫出老屋活化的遊程。至於特色名店清單羅列,更需要想清楚編撰視角,因為對於第一次拿到地圖的外地人,他可能覺得這些店和其他地區同性質的店是一樣的,編撰團隊要多留意如何提升區別度。
談到文史採集與運用時,教授認為不必將所有文史脈絡過渡溯源,以受訪者或文史資料的合理限度內爬梳,否則將使成果脫離現實。例如苗栗的粄食、舞龍文化等等,以在地生活場景介紹為主,是不是完全與客家中原等等論述掛勾,則可以多加思量。
順著舞龍議題,教授提到現在因為科學昌明,大家逐漸減少「信仰」色彩,使得舞龍事件中所有參與者產生分化,舞龍者變為「表演」與民眾成為「觀眾」,缺少信仰鏈結時真實性降低,此時就考驗文化精緻度與商業化能力。

工作摘記-4,青年訪談-老家生活陳鵬文
鵬文提到現有「超不精準地圖」還有很多可以發揮的部分,例如為什麼會選用舊地名,與現有地名混雜狀況是如何取捨,以及介紹的地點是否可以真的編成遊程,甚至帶著刊物走到定點之後,可以與鄰近店家產生怎樣的互動?有沒有可能是消費優惠,或是找到店家聊聊延伸探討?
地圖繪製在主客觀拿捏上,鵬文提到不如讓大家都來畫地圖,大家畫出來的地圖一定都不一樣,更看見在地生活的多樣性,若是與長照中心合作,或許可以成為長者在生命最後一哩路的回望,非常具有靈性意義,並能將知識傳承。以他自己來說,每天必走的是一條朝山之路,望著加里山、水圳前行,過程中省思與啟迪生活。
鵬文分享一則特殊的在地路線「西山公墓」,他曾經帶團徒步旅行時前往,與學員分享生命哲思,更以場景的氛圍眺望整個苗栗市,而後有人因為看到活動照片,竟然帶起另一番生命尋人的交集,藉由這個事例他提醒場景、故事、哲理三大元素運用,會是撇開地圖呈現手法,整個計畫最核心的部分。

工作摘記-5,線上講座-在地偏好工作室林思駿
講座中,提到「地方、無地方(place、placelessness)」,或許全然地保有在地樣貌會迪士尼化,同時大量現代化、全球化也可能成為可被替代的no where。
在這樣思辯之下,被說沒有特色的苗栗市似乎可以用不一樣的視角再次檢視,也許我們被某種意識形態綁架,或是尚未形成共識而推諉為沒有特色。近期翻找歷史資料時,發現日治時期《台灣特殊風景》書中提到苗栗市為「工業的豪華地」,相較於其他都市所下的評價,以及與現今苗栗發展頗令人玩味。
或許如同「工業的豪華地」一詞帶有該文作者的想像,即使有多樣的地圖分類,最終還是指向編者的主觀想法,從區域範圍選定到主題設定,都是非常考驗主觀選擇,然而這個主觀視角不全然代表沒有觀眾,帶著分享的態度仍然會有人關心,即使是小眾也達到地圖在文學或藝術上的意義。
幾個有趣的觀點讓我們繼續思考:出去旅遊時,我們會想要有和原生環境相仿的旅館,還是非常當地生活樣貌的民宿?假如自己畫地圖時,會標示什麼在地圖上,那一定是傑出、特色的建築,或是自己或少數人認定的標記?
講座中有位夥伴給了註解「不精準的地圖、精準的生活樣貌」,我想這是我從地圖繪製中,為自己在探索各種未知時很好的心法,即是不精準、趣味的設定方向,踏實且把握當下的用心經驗,並且不用擔心成為了誰,因為我們終會是最獨特的自己。

工作摘記-6,線上講座-坪林故事採集團隊
日本地方設計大師梅原真提出10個設計方程式,其中幾項是「負負得正」、「幽默感」、「妄想力」,觀察台灣坪林故事採集團隊(下稱坪林團)恰好就用上了這幾項。
坪林團隊和在地學生推出「坪林尋怪」計畫,拉長時間軸來看,這是他們第三年和在地教育單位合作的專案,陪伴同一批學生從國小到國中,並且已經先有「海洋除魔包」打底,推出坪林尋怪則是更推進將在地議題、環境考察、表演藝術綜合教案,於2021年9月線上講座時仍在進行中,值得後續觀察。
坪林團隊在選擇以妖怪為主題時,確實在團隊裡外都有一些討論,最後還是以此為切入,讓這個專案具有幽默感的開始。團隊提供學生在地議題雛形,並和學生一起學習妖怪有哪些屬性、樣貌,奠定基礎之後,學生也能開始自行創作屬於自己的妖怪,例如唱卡拉OK妖怪、等不到公車妖怪等等,此時加入表演藝術課程、美術課程設計,在學科架構下創造更多「妄想」。
最後,他們實際踏查周遭區域,將學生以在地議題創造的妖怪,安排在真實環境棲息,並且搭配線上數位地圖編輯,此處將可能被認為過時的「地圖」,和科學時代下被認為反進步的「妖怪」結合在一起,反而逆勢成為「負負得正」的組合。
前述觀察是講座中以後設觀點分析,但坪林團隊是有意識的想要改善在地學生課程多樣性、社區意識凝聚,而怪奇的設定則是引發學習動機、教授研究方法、連結與活化地方議題,其中最值得參照的是再創造的過程,學生因為自己參與議題轉化、藝術表達,在心中即以加深印象及建立關連。
坪林團隊在執行期遇上疫情而停課,轉型以線上共編地圖、學習單等方式進行,著實可以看見他們運用數位媒材能力,或進一步來說,坪林團隊讓我們看見在地文史調查與轉譯,可以如何保有彈性和開放性,更是我們向在地紮根的重要心法。

編輯群的話
主編/陳建成
大時代下,人民的生活樣貌是什麼? 這個問題,當我們有能力反思自身故事時,往往真的已成為「故事」,而正史已經由具話語權的高位者詮釋。 因此此次「藍爺爺與小興」的編撰聚焦在小人物身上,將時空背景設定於西元2000年的北苗,我們試圖在此延伸探索苗栗市發展脈絡,包括地理位置的橫向探討、歷史軌跡的縱向延伸。 經由藝術導向的企劃與執行,並串接在地文史素材,在進入最後匯編時已經超過原本預想規模,有相當多的素材與可能性必須作出取捨。
執行團隊相信,這份畫報刊物對現在的苗栗市已產生相當程度實驗成果,是少數以在地生活樣貌創作的故事文本,是近年首個結合體驗設計教案設計的刊物,更有專業插畫作者創作的圖像產權資產(IP),最重要者在於有一項長期可討論、觸摸的文本產出,有助於形成在地共同體想像與默契。
期望未來這份刊物能結合在地產業中油等,以及聯合在地店家夥伴,經由冠名贊助、廣告版位、專刊報導等方式永續經營,更甚至能推出線上數位版,以及擴充成為在地知識體系運用等,乃至於深度微旅行遊程開發和教育體系合作。 小人物的故事不小,苗栗一直以來都很不簡單,是這份刊物給我們的感動。
平面/周雅平
參與地方工作有趣的是,你永遠不會知道進入地方後,做這些事情之後,故事會如何展開。
從起初返鄉時,盡然對已變遷的周遭感到陌生,漸漸的用心開始重新探索,試圖在企劃相關工作中打開一扇扇在地的窗,也曾歷經在旅社內觀察各式旅人的問題,透過旁觀者的角度觀看地方,看見家鄉的美麗與哀愁。 到決定重新深入探索、耐心蹲點,遇見了一群對地方有著情懷與熱愛的伙伴。我們帶入不同視角,從自身專長加值、加乘地方,散播「苗圖紙」種子,為地方帶來更多的激盪,陪伴地方茁壯。
很開心參與苗圖紙編輯群,也把自己也重新種回來,長出根伸向家鄉,伸出葉擁抱彼此。
文字/杜明諭
最近幾年多虧了網路影片,讓「苗栗國」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詞彙,有的人認為那是一種對於苗栗的訕笑、嘲諷,但對一個土生土長的苗栗人而言,我自始自終都覺得,苗栗與其他縣市相比,本來就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存在。
因為保守、純樸的民風,讓苗栗依舊維持著與過往差異不大的樣貌和生活,而在變動日趨快速的世界裡,不變的事物似乎更加珍貴,因為在這些不變的事物中,總是看得見許多回憶,以及回憶背後深遠的情感,那就像自遠古傳遞而來的火炬,總是能溫暖人心。我想,藍爺爺就是那舉著火炬的引路人,帶領小興和我們,看見苗栗的過去與現在,以及在變與不變之間,所蘊藏的美好風景。
最後,要謝謝計畫主持人──建成──的邀請,因為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中,他彷彿也成為了「藍爺爺」,讓我用不同的眼光,看見了不一樣的苗栗。
插畫/火車Train
第一次接觸到這份活動企劃,我其實一開始有點茫然,不知道該如何著手。因為我非苗栗在地人,即使出身在新竹,在以往的記憶裡鮮少接觸苗栗市。
如果問我苗栗有什麼,第一個想到的會是石虎。這次幫忙繪製了苗圖紙計畫,也接觸了很多苗栗市的文史資料,像是文昌祠、北苗市場、竹銘樓等等具有歷史軌跡的地方,從它們的起源到現在的演變,其實相當有趣,還有苗栗市的兩條縱貫線,及酷似烏龜的龜山與後龍溪的想像,這些只有在地生活中的人們才能建構出的文化。
希望苗栗的客家文化能藉由這次的計畫讓更多青年接觸,另外我要說,客家菜「當好食」!!!
體驗設計/許玄淳
認識一個地方、學習一件新事物,可以有很多種方法,其中最快的方法便是身歷其境。當我們站在建築、作品前,除了看看介紹聽聽導覽,我們可以透過不一樣的方式將身體記憶留在腦海中,體驗設計是透過設計者對地方的認識將想說的話轉譯給他人,期待透過體驗的手作活動帶領大家一起感受過程中沒發現的小趣味。
我是苗栗人,但也是苗栗陌生人,像許多遊子一般,對於自己的家鄉一直處於熟悉又陌生的狀態,透過這次計畫「苗圖紙」讓我重新認識這座城市,在熟悉的環境裡發現不熟悉的事物,讓創作成為與這城市之間的對話橋樑,期待大家動手做之餘也能身歷其境,感受這座城市的魅力,同時一起認識在這座城市不同角落裡默默發光的人們。

特色說明與導讀
▍〈故事帶路〉
苗栗是有故事的地方,也就意味著不同的情感牽絆,可能是跟自然景物、人文歷史、生命見解等等,做為創刊號以此向大家打開視野。
▍〈藍爺爺與小興〉圖文連載
一趟通勤路途上的時間裡,牽連起過去苗栗曾經的歷史歲月,故事淺白好懂,搭配專業插畫家作品,走在苗栗市的街頭,我們可以一起共同想像一樣的故事,也許哪一天這會搬上舞台演出?
▍精美插畫
藝術性是這次計畫當中重要考量,在無重大違誤下,我們希望讓藝術家們盡情創作,讓讀者看到一份值得收藏的作品,甚至未來有機會開發周邊商品,達到營收自主的假想。若後續有經費,也希望開發為完整的繪本。
▍體驗設計與文史導覽
此次以使用者互動為導向的策劃,若對於編採內容有興趣,你可以搭配地圖真的走一遭,或是參與刊物內的活動設計,讓讀者和紙本有更多參與感,尤其親子家庭可以以此自己來場散步旅行。
▍「超不精準地圖」資料夾
不僅有精美在地插畫,從每個精選元素都能說起一段故事,例如苗栗與公車的關係、竹銘樓與中油產業和女性建築師修澤蘭、南苗文昌祠等等。在資料夾正面,有第三代的「超不精準地圖」,以心靈地圖為設計概念,擴充至整個苗栗市範圍,未來我們希望能持續辦刊,介紹每個苗栗市地點。
▍故事彩蛋
小興的名字源自於苗栗市過往叫做「中興庄」,藍爺爺則是早期火車顏色,兩者猶如苗栗是因為火車興築而有的對話。從故事連載中,也可以觀察庶民生活、傳統市場、民間信仰、文人興學、產業興衰、展望未來的軌跡,細細品味故事中對現實生活的影射。








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。
繼續購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