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地方信仰可以發現後續苗栗市興起。依時序,最早可追溯至1738年建「東嶽府」,以安定當時民心;因林爽文事變,1788年設立「苗栗義塚」,1795年建「苗栗義民廟」;1811年從安瀾宮分靈建廟天后宮;1821年仕紳劉蘭斯倡設「三山國王廟」;1831年籌設北帝廟(現:天雲廟),以鎮煞該路口「火」字街景,此廟也見證當時苗栗市往大湖、公館等地區交通樞紐地位。1889年首次設縣,縣令認為城隍廟能安定民心,故設立城隍廟。
其中三山國王廟倡設者劉蘭斯是來台第二代,在現公館地區開墾,包括穿龍圳、蛤仔市公置義渡(龜山大橋前身)等 ,已成為一方仕紳,其子劉獻廷於1834年中舉,其孫劉禎1840年中舉,奠定家族的傳奇地位;劉獻廷的曾孫劉緝光與黃南球一起經營獅潭等地區樟腦、鐵道等業務,更擔任苗栗堡長;順帶提到,劉緝光生於1853年,依據其祖譜記載有一孫名為劉德欽 ,與影響苗栗政壇的劉闊才之父劉德欽(1888年生) 恰好同名同為公館人,但推算生卒年可能不是同一人。
劉蘭斯派下對於苗栗影響深遠,其孫劉翱於銅鑼人吳子光帳下學習,而吳子光正是倡設苗栗文昌祠重要人物。1862年吳子光至苗栗街興學,當時貓裏街已經成為人文薈萃之地,有許多人設館興學,門第之人也較鄰近地區為多。至1885年,貓裏街文昌祠落成,四年後苗栗設縣,首任知縣到林桂芬更將文昌祠中開辦英才書院。
1895年,英才書院影響甚廣,書院名儒劉少拔、謝維岳、吳湯興等人響應抗日,而銅鑼人丘逢甲則另有精采篇章。吳湯興等人於8月8日在竹南尖筆山發生激烈戰鬥,8月13日在苗栗市西山庄營頂崠再次交戰,未能取勝而持續向南敗走。
日本完整掌控台灣之後,1896年在褒忠亭(義民廟)開辦國語傳習所,當時學生人數總和在全台僅次新竹、宜蘭兩地,且學生家長職業多為公、商人士為主,可見苗栗地區對教育之重視。後陸續於1898年設立苗栗公學校(現:建功國小)、1930年設立苗栗第二公學校(現:大同國小)。日本文化看似興盛,但仍有士紳致力於推動漢學,如名儒的彭昶興1921年於協辦私立苗栗中學園 (現建臺中學),1927年彭昶興和黃南球子弟黃運和、運元、運寶等人在文昌祠創辦「栗社」,將天香吟社等鄰近詩社整併,成為縣內及中北部大型詩社,更會在文昌祠舉辦擊缽吟會,蔚為盛況。
苗栗中學園後改名為苗栗中學院,至1946年中華民國接管台灣時,由民間接管,首任董事長為黃運金,且為傳承校風而後未改制為國立;1949年原訂校名苗栗中學,因規定私立學校不得以地方名冠稱,因而改為私立建國中學,又因台北第一中學更名「建國中學」,恐同名混淆,遂再改名私立建臺中學至今,亦從其命名可見仕紳對於仕子期許。該校之創設早於現今苗栗高中(1941年),是苗栗地區相當重要的文風指標。